临安不夜侯_第412章 请雪岳飞之冤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412章 请雪岳飞之冤 (第1/5页)

    殿试这一天,一大早,鹿溪和丹娘就赶来了,带着她们为杨沅精心准备的食盒。

    朝廷正式的“录取通知”以及赐下的绿襴袍、白简、黄衬衫俱都准备齐全了。

    杨沅用过早餐,穿上朝廷所赐的袍服冠带,乘了一顶两人抬的轿子,便赶往皇宫。

    这处就可见鹿溪的细心了,唯恐牛马的轿子半途出点状况,耽搁了时间。

    一百五十七名贡士,俱都早早赶到了西华门。

    他们统一由此入宫,过了右承天门,第一座大殿就是集英殿了。

    这是官家登基后召开的第一次殿试,所以朝廷格外重视。

    皇帝、晋王、右相左相枢相、三品以上朝廷大员,尽数参加。

    再加上一百五十七位贡士,“集英殿”上济济一堂。

    杨沅是“省元”,所以站在一百五十七位贡士的首位。

    杨沅一进集英殿,就注意到左右两厢没有摆下一张张的小几案。

    杨沅心中便明白了,这一届殿试,官家恐怕是要采取口试的方式了。

    不仅杨沅注意到了这一点,其他一百多位贡士也全都注意到了。

    这些人都是从全国选拔出来的学霸,谁还不明白两旁没有摆设考试的几案意味着什么。

    殿试就算是采用笔试的方式,一个人的答题量也就是几百上千字。

    要当天考完,当天就出成绩,定出一二三甲,次日一早公布。

    如今天子要口试,这怕不是想当天就决出一二三甲来?

    一些只能按部就班、慢慢思考问题的学霸顿时紧张起来,杨沅却是精神一振。

    笔试有笔试的好处,可以细心琢磨妙词佳句。

    而这恰恰是杨沅的短板,比文章的锦绣程度,他可比不过这些学霸。

    但口试的话,对于文辞的要求就不那么讲究了。

    古人日常说话也不是像书面那般文诌诌的,这是主要考校贡士的急智和谈吐的条理。

    不过一些思维敏捷、口齿伶俐的人,虽然这种考试方式正适合发挥他们的长处,可心理素质却不过关。

    踏入集英殿后,他们就紧张焦虑起来。

    等天子一上殿,他们就开始心跳如雷,气儿都喘不上来了。

    越是想让自己镇定下来,他们的心跳的就越快,呼吸就越急促,不由暗暗叫苦

    有些贡生站在殿上,站在他后面的人,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前边那人绿襴袍后背位置已经洇湿了一块。

    杨沅在这方面,显然是具备极大优势的。

    官家还是普安郡王的时候,他就跟着赵瑗一起办过案子了。

    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他也是见过的,此时殿上面君,他就从容的多。

    杨沅已经仔细推敲过他目前的处境,由于他连中解元和省元,所以在殿试中他是非常具有优势的。

    基本上,只要他能回答的中规中矩,不出大错误,他的状元之位就跑不了。

    可是,要不要答得中规中矩呢?

    杨沅心里已经基本确定官家要考较的方向了。

    那日“礼部试”结束后,李师师就告诉过他,依据“礼部试”的考题倾向来判断,官家殿试时,极有可能会考较贡士们对于外交政策的看法和建议。

    而大宋如今的外交政策中,值得皇帝拿出来让众贡士讨论的,基本上就只有对金政策了。

    大宋交往的诸国,大部分是大宋的蕃属国,跟大宋动刀动枪的只有金国和大夏。

    现在大宋和大夏的国土已经不再接壤,大宋最主要的对外关系就只剩下金国了。

    杨沅记得孝宗皇帝,也就是眼前这位赵瑗,是一位坚决主战,矢志收复故土的皇帝。

    历史上,这位孝宗皇帝本来还有一次改名的过程,他在登基称帝时,已经改叫赵昚了。

    现在因为杨沅的出现,造成了一系列的改变,赵瑗还没有改名赵昚,也没有从皇养子变成皇子、再从皇子变成皇太子,就直接登基了。

    比历史上提前了七年。

    赵构也死了,没了活到八十一岁的机会,赵瑗也就没机会对赵构膝下尽孝了。

    所以,以后“孝宗”这个庙号应该也就不可能出现了,却不知到时候他的庙号会叫什么,武宗?

    杨沅胡思乱想了一阵,又把思绪拉了回来。

    如果保险起见的话,他就该中规中矩地回答皇帝的问题。

    由于是口试,他不用字斟句酌,自己的最大缺点就不存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