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安不夜侯_第428章 组合拳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428章 组合拳 (第5/5页)

听的又是一愣,台谏合流,那倒是一桩好事。

    台谏官也是士大夫出身,台谏合流,可以大大增强士大夫对皇帝的监察规谏力量。

    问题是……

    台谏不受宰相控制……

    沈该马上说道:“晋王殿下,台谏合流,权柄愈重了。

    若不受钳制的话,那么岂不是要重演元丰改制之前故事?

    政令但有所出,必遭台谏反对,以致政务蹉跎,不得执行?”

    杨沅道:“所以说,台谏是约束帝、相之权的,台谏官也当受到约束才成。”

    鹅王问道:“依你之见,又该如何约束台谏呢?”

    杨沅道:“台谏官,当职低而权重;

    台谏官之人选,须由宰执部堂之臣推荐,官家御笔选定。

    然,台谏官必须规避大臣之亲眷、僚属和门生。且一旦任职台谏,不得与大臣往来。

    再有,台谏常在,而台谏官不可常在。

    一任知府尚有三年一换之制。倒是台谏官们,常常一做便直坐到告老还乡,此亦为一大弊端。

    还有一点,就是台谏官们的‘风闻奏事’之权。

    台谏官们常拿道听途说之语,就去参劾朝廷大臣,岂不荒唐?

    臣遍翻古籍,寻其出处,在唐苏冕《会要》中发现了它的出处:

    《唐会要》记载:御史收受词状,弹劾官员时,恐举告之人受到被劾官员的报复,故皆略其名姓,言曰风闻访知。

    这,就是‘风闻’的来历了。

    它的本意,是为了保护举告者,而不是御史言官弹劾大臣之事,真的无凭无据、道听途说!

    可是不知何时,台谏官皆以‘风闻奏事’自恃,却忘却了所谓‘风闻’的本义。

    故此,臣以为,为保护举告者,台谏官隐其罪状来历,以‘风闻’上奏,仍可一如既往。

    但,举告之词状,不可风闻,须得载明来历。

    另,台谏弹劾,当有考课追责。若弹劾毫无实据,皆是信口胡言,台谏官就要受罚。

    一如官员考功,考课下下者,应贬谪免官,台谏官何能例外?”

    赵瑗欣然道:“言之有理。谏正责任非轻,‘朝廷得失无不察,天下利病无不言’。

    台谏生了病,朕这天下,岂能不生病?

    记注官,将朕与众卿奏对之辞速速整理妥当。

    朝会之后,朕即召开御前会议,将与众臣工商定台谏变改制!”

    记注官是在丹陛侧面帷幔之后,负责记录天子与百官答对的。

    一贯扮演的就是一台无情的记录机器。

    这还是皇帝第一次在金殿上唤到他,慌得他连忙起身,恭声答应一声“臣遵旨”,这才坐下,奋笔疾书起来。

    赵瑗又看了眼御案旁的内侍,内侍忙上前一步,唤道:“众臣工尚有何本奏?”

    可怜沈该老迈年高,他和魏良臣加起来,两个人就快一百三十岁了。

    官家、晋王加上状元公,三个人的岁数还没沈该、魏良臣、汤思退三位宰执的一半岁数大。

    这两位老人家在垂拱殿上站了这么久,精力本就不济。

    皇帝讨论的话题又频繁转换,他们俩已经跟不上思路了。

    沈该急急看了一眼汤思退,这位宰执倒是正当年富力强,如今还不到四十岁。

    汤思退立即高呼一声:“臣有一本,启奏官家!”

    赵瑗看向汤思退,汤思退急忙上前两步,捧笏道:

    “官家,‘选人’杨沅方才上《析金人南下书》,言及要出动水师,赴金人海域追缴贩私者与海盗。

    臣以为,此举极易引起金人忌惮,一旦生起刀兵,两国必启战事。臣以为,万万不可啊。”

    赵瑗颔首道:“汤相公此乃老成谋国之言,朕准了!”

    “臣……啊?”

    汤思退也懵了,他准备了一肚子说辞,正打算被官家否决之后一一陈述的。

    官家准了?

    汤思巡正自茫然,内侍上前,高声道:“退~~朝!众宰执、众部堂留下,转延和殿议事。”

    皇帝起身退朝,文武百官恭送圣驾,然后纷纷退出殿去。

    张浚急忙走到杨存中身边,道:“老杨,你这本家,是怎么回事儿?”

    杨存中笑了一笑,道:“我们老喽,国朝需要新气象。你看,这新气象不就来了。”

    杨存中拍了拍张浚的肩膀,便一起向殿外走去。

    汤思退摇摇头,走到沈该和魏良臣面前刚要说话,心里忽然“咯噔”一下。

    万俟卨回府待参了。

    所以,我们这边,少了一人?

    dengbidmxswqqxswyifan

    shuyueepzwqqwxwxsguan

    xs007zhuikereadw23zw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